王贺军大使在莫《国家报》发表署名文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发展》
2024/06/04


6月4日,王贺军大使在莫桑比克《国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新能源产业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发展》,全文如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外贸“新三样”,在丰富全球供给,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消费选择的同时,更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威胁全球经济正常运行”的论调。这种谬论不符合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毫无根据和道理。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规模大不等同于产能过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在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中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国基于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是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国新能源产业凭借持续的创新投入、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


从全球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400吉瓦,是2023年全球总装机量的近4倍。显然,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是推动绿色发展亟需的先进产能,而不是所谓过剩产能。


西方一些国家违背经济学常识和产业发展事实,给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一方面鼓吹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大对本国新能源产业的保护力度,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其本质是遏制中国先进技术突破,打压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让自身获利,还会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阻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拖累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只有秉持开放心态,加强国际协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


莫桑比克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中莫两国政治互信度高,经济互补性强。当前,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为中莫在新能源领域合作提供新机遇。展望未来,中方愿继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中莫发展规划战略对接,推动中莫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莫桑比克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所有